做起来 !努力交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高分报表”

西政网讯 (记者 洪若尧 杨倩)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意见》强调,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院校之一,西南政法大学第一时间组织学习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厚德重法、自强不息,全力答好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这道“必答题”,努力交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高分报表”。

52666501.jpg

学校举行学习贯彻《意见》专题工作部署会(荆仁科 摄)

答好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这道“必答题” ,努力交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高分报表”,教授们这样说——

行政法学院教授  龙大轩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龙.jpg

法律归根到底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意见》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切实加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理论研究,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支持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法学学科发展。这些原则和要求对于在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中处理好法律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有力指导。缺乏文化滋养的法律注定是无根之木,只有将法治实践植根于中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土壤上,才能在理论上构建起独具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实践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打造成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精神信仰的法治谱系。

民商法学院教授  张力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

张.jpg

通过学习《意见》,使我进一步强化了作为一名新时代法律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感与政治责任感。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学教育与理论研究的根本遵循,结合本职,深入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推动中国式民法现代化发展的原创性贡献,围绕中国民法典“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的功能定位及开启法治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探索当代中国民法学的学科新内涵。要进一步在本科、研究生培养各环节中融贯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强化学校作为重点政法院校,在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与坚定捍卫者过程中的骨干示范作用。

民商法学院教授  孙鹏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微信图片孙.jpg

学习《意见》后,最大体会是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此,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彰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伟力、真理伟力、实践伟力;必须在吸收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坚决抵制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错误观点,拒绝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围绕新时代依法治国实践,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法治实践规律,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主体性、原则性、标识性概念、观点和理论,切实解决中国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民商法学院教授  谭启平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谭.jpg

《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是加强和推动新时代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引领和促进新征程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现代化发展的科学指南。作为一名西部地区法学院校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者,我认真学习后,倍受鼓舞。《意见》增强了我进一步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工作,承担和履行好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光荣使命的决心和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牢记“国之大者”、“校之大事”,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担当,积极作为,不断更新、提升《民法学》国家一流课程的内涵和教学水平,推动科技法学这一新兴学科在学校的加快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自己新的更大贡献。

法学院教授  石经海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石.jpg

《意见》站在党和国家层面,让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与期待,这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是重大行动挑战。就机遇而言,个人的理想才华可以充分展现,学校的法学学科可以建成世界一流,国家的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可以有效推进。就挑战而言,机遇已经摆在面前,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基于中国实际,提升认识,清理观念,潜心行动,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学学科的现代化与本土化建设和交叉融合发展,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培养出高素质的一流法治人才,产出有效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流成果,让个人、学校和国家的目标得以一体实现。

纪检监察学院教授  喻少如

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

喻.jpg

经认真研读《意见》后,个人认为,纪检监察学学术研究是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要学术领域,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一是服务面向,把纪检监察学术研究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和推进,通过研究阐释纪检监察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全面服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二是建构体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在学科交叉融合和“新文科”建设方面实现突破,形成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是实践导向,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为纪检监察机关建设培养输送人才和当好专家智库,推动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

民商法学院教授 赵万一

民商法学学科召集人

赵.jpg

法律专业人才由于承担着执行法律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任,因此应当具有更高的品质要求和信仰要求,即不仅要做社会的脊梁和良心,同时还要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和践行者。高等学校作为法律人才的培养基地,其法学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不但影响到法律人才专业素质的强弱,更影响到其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形成。为此《意见》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健全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教育机制,培育学生崇尚法治、捍卫公正、恪守良知的职业品格。”这些规定和要求既为我们的法学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更为我们的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不但利在当代,更是功在千秋。

经济法学院教授 蒋亚娟

“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女.jpg

育才造士,国之根本。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是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使命担当。我们应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握新的历史契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创新为动力凝心聚力,以育人为先导脚踏实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推动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院校谱写新的时代篇章。

国际法学院教授 周江

重庆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团队:“海洋与自然资源法研究”团队负责人

周.jpg

《意见》为我国法学教育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指导方针,应当引起我国法学教育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法律人才培养、法学理论研究对推进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意义。中国法学的发展,应当扎根于中国国情,发掘本土法理;同时,也应当面向时代发展,符合国家需要。对此,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充分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强化法学地域性、专业性布局,以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学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于西部地区法学院校而言,应当整合发展资源,调整优化布局,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学校优势,坚决贯彻落实《意见》精神。

人工智能法学院教授 冯子轩

全国首家数字法治政府研究院执行院长

冯.jpg

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尤其关注数字法学等新兴学科发展,做出了极具有前瞻性的部署和安排,结合刚刚颁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对我们新兴领域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备受鼓舞。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耕“数字+法律”领域的基础法理、伦理和治理问题研究,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着眼于数字化社会变革实践,真正探索出一条法学交叉研究的路子,努力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一份法治力量。

国家安全学院教授 倪春乐

“2021年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

倪.jpg

《意见》明确了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法学教育体系和法学理论研究体系的目标任务,是党中央对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主体性、原创性要求的具体体现。法律不仅是治国理政的技术,还是蕴含价值理念的规则,更是塑造一国“主体性”观念的文化要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大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体现为规则制定权、国际话语权之争,归根结底亦是一种文化之争。党中央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置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整体谋划和布局,必将推动当代中国法治方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更好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人权研究院(人权学院)教授 孟庆涛

《人权概论》课程负责人

孟.jpg

《意见》鼓舞人心,为我们与时俱进拓展学科体系指明了方向。人权是联合国三大核心主题,人权问题广泛涉及国际、国家、社会和个人事务的方方面面,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相关学科联系紧密。通过人权研究进行学科拓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向:一方面,在法学学科内部,以人权现象、人权事务为研究对象,人权法学二级学科可以在法学学科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丰富现有的法学学科体系;另一方面,以人权为对象,通过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为推动创立人权学一级学科创造条件、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