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

  视频报道:

视频播报  (邓志强 李凰言 尚隽冉)

  西政网讯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年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各学院分别在端午节前举办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丰富的端午文化盛宴。

  师生讲坛谈端午

百家微讲坛之漫谈端午 (图片来源:人工智能法学院)

折叠屏风 (图片来源:人工智能法学院)

  6月10日上午,由人工智能法学院2016级举办的“悠韵端阳”端午节庆活动在博学楼下草坪进行。本次活动吸引了近百名师生参加。包粽子、佩香囊,师生漫谈、汉唐舞集,同学们通过多姿多彩的形式来表达节日的祝福。

  在本次活动中,人工智能法学院的品牌活动“百家微讲坛”被搬进端午剧场。“百家微讲坛之漫谈端午”由学院吴志伟老师和2016级钱龙同学主讲。他们为大家普及了关于端午的民俗文化,包括悬艾草、洒雄黄酒、吃粽子等传统习俗。吴志伟老师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向同学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文化底蕴,令人神往。

  在活动现场一副古色古香折叠屏风颇引人注目。两端的屏风上,隽写着中国传统法文化,古色古香,气韵优雅。夏季在古代司法活动中往往是行赏和恤刑的季节。《礼记·月令》曾记载,“仲夏之月,宽重囚、益其食,”,“盂夏之月,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 自汉代起,法律与季节将渐趋融合成一项项司法制度。春夏行赏、热审制度,使得法律被赋予了浓厚的季节色彩。

  身为青年一代,应当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中汲取养分,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本次活动现场展出了许多有关传统法文化的经典书籍供同学们翻阅。书籍由学院教法制史的郑军等老师推荐,除了我校教授龙大轩老师的著作外,还有秦涛的《老谋子司马懿》《黑白曹操》等。来自行政法学院的魏斌老师如此说道:“人工智能法学院举办的端阳节活动形式多样,富有寓教意义,吸引师生热情参与,活动起到了推介端阳文化的目的,是值得推广的活动。”

  民乐朗诵庆端午

民乐表演 (张苡榕 摄)

歌舞表演 (张苡榕 摄)

  6月11日下午,由校党委宣传部主办,校团委,法学院学生会和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承办的“法府谣·端阳纪”活动在学生活动中心二楼举办。

  活动在优美的歌曲声中开始,精彩的歌曲串烧引得场上同学鼓掌呐喊,紧接着民乐伴群舞“半壶纱”和民乐伴朗诵“山鬼”为在场的活动参与者营造出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活动参与者们在各个摊位前购买具有节日气息的物件,积极参与各项有趣的活动,一时间学生活动中心二楼充满了欢声笑语。

  下午五点整,一群手持扇子翩翩起舞的舞者们出现在活动现场,吸引了在场人员的目光。据了解,在活动期间,每至整点都会有具有传统特色的表演为现场增添节日气氛。

  最后,饱含深情的“屈原赋”朗诵为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参与者法学院2016级姚昕难掩激动地说:“很高兴在端午节期间在校园里能参与这样形式多样的活动,自己不但玩得开心,也学到了许多传统文化知识。”

  传统习俗乐端午

包粽子现场 (图片来源:校团委)

旱地龙舟比赛 (图片来源:校团委)

  6月12日下午,校团委在学生活动中心二楼开展了“我的传统节日·端午”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活动包括角黍情浓、端午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旱地竞渡三个项目。师生们在传统习俗中寻找到了新的乐趣。

  角黍即现在大家所说的粽子,古时候称之为“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包角黍体验活动在学活侧门空地举行。卷粽叶、填馅料、捆绳子,当看到晶莹的糯米和修长的粽叶在自己手中变成玲珑玉棕,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美好的时刻。在包角黍的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包粽子的快乐,吃粽子的环节更令同学们感受到浓厚的端午氛围。

  随后,各学院之间还进行了端午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知识竞赛采用现场问答的形式进行,同学们集思广益,纷纷举手抢答,法学院和行政法学院的表现都十分精彩。行政法学院的参赛人员仇传奇说道:“此次端午系列活动让我即使不在家乡也感受到了浓厚的端午氛围,十分温暖。”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则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在旱地竞渡的环节中,各学院派出8名选手参赛人员排成一列,驾驶旱地龙舟准备赛跑。哨声一响,数条龙舟纷纷起航,在欢呼声和击鼓声中,参赛选手纷纷咬紧牙关,尽力奔跑,以此感受“赛龙舟”这项端午传统习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