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乌牛村触摸乡村振兴的脉动

西政网讯 (通讯员 田益增 许晓琼 钟红焰 成馨怡 尹子豪 刘俐君)7月14日至7月16日,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促进团的2名指导老师和19名同学走进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展开了为期3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乌牛村进行产业宣传、利用所学知识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据悉,乌牛村主要发展仙桃李、大棚育苗、乡村旅游等产业。近年来,该村以“合作社+农户+企业”的合股经营模式为改革框架,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乌牛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平台,统筹乌牛股份合作社、乌牛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重庆聚牛兴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资源进行合股联营,共同打造乌牛村“四季有李”都市现代农业园项目,扩大“三变”改革成果。

自启动“三变”改革以来,该村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改革底色,3000亩土地变资产,300万元资金变股金,参股农民当家作主变股东。“三变”改革令乌牛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今的乌牛村,家家有事干,户户有钱赚。目前,乌牛村正在进行一场乡村“适老化改造”,这也是渝北乃至全市首个进行“适老化改造”的乡村。

活动合影  (图片来源:  法学院)

活动合影  (图片来源:  法学院)

一、“三变”换新貌,情牵产业园

7月14日,冒着酷暑,实践团在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重庆乡村振兴报告团成员杨大可同志的带领下参观了“四季有李”现代农业园,深入了解乌牛村在“三变”政策引领下取得的重大的成就,增进对乡村振兴事业的理解。

实践团宣传组成员还采用镜头语言记录产业园及乌牛村的发展成就,希望以视频的形式扩大乌牛村及其特色产业的知名度,并传播乡村振兴的经验,让振兴的火炬在乡间接续传递。

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  法学院)

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  法学院)

二、宣讲传温暖,普法为民情

7月15日,实践团开展入户调研和普法宣讲活动,将法文化送入乌牛村每一户村民心中。

实践团秉持“法律在心中,法律伴我行”的宗旨,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乌牛村的每一寸土地,扎根生活实际进行宣讲,预先认真调研村民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难题,,实践团因时因地制宜,将宣讲内容印刷在小扇子上,通过入户宣讲方式耐心为村民们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辅导村民们充分理解宣讲内容。

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  法学院)

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  法学院)

三、法律融文艺,汇演喜民心

7月16日,实践团开展人物专访拍摄活动与法律主题文艺汇演。汇演现场十分热闹,座无虚席。舞台剧以乌牛村发生的三个生动而真实的故事做素材,还原村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难题,向村民们生动演绎了应当如何正确解决;以防诈骗为内容的三句半表演,更是带动了全场的氛围。

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  法学院)

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  法学院)

通过此次活动,实践团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的方针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可细分为五大振兴,分别是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它们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既是自成系统的个体目标,更是一条长链上的各个环节,也是相互影响制约和相互依存促进的各个要素。其中产业振兴是其他四个振兴的经济基础,是聚合和实现其它四个振兴的切入口,产业不振兴,乡村振兴就无法实现。

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系统性、复杂度、所涉及的广度与深度等,都会超过前者。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间更长、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打赢这场持久战。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承担起振兴乡村的重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