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西政 誉美巴渝 ——西南政法大学和《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双双获评2022年“书香重庆”全民阅读系列“十佳”推荐

1.jpg

图书馆实景    (荆仁科   摄)

西政网讯 (记者   冯颖)9月19日,2022年“书香重庆”全民阅读系列推荐活动获奖名单揭晓。西南政法大学获评“重庆市十佳全民阅读推广示范单位”。由我校和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联合编写,金平教授、王利明教授倾情推荐,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典宣讲团成员侯国跃教授领衔编纂的民法典大众读物《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入选“十佳渝版渝创图书”。

据悉,“书香重庆”全民阅读系列推荐活动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旨在推动“书香重庆”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全民阅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活动共评选出了包括“十佳最美书店”“十佳全民阅读推广示范单位”“十佳最美阅读空间”“十佳全民阅读点灯人”等在内的50个集体和个人,同时评选出10本(套)“十佳渝版渝创图书”,以及30项“优秀全民阅读推广活动”。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执行中央宣传部《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自身实际,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举措,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扎实推动新时代全民阅读工作,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全面推动“书香满西政”阅读推广工程。

阅读专区    (图片来源:图书馆)

引“领”阅读推广    强化阅读推广文化阵地

我校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近38000平方米,阅览座位3000余个,馆藏印刷型文献234万余册,电子图书近170万余册,生均藏书量141册,中外文数据库100余个。作为学校阅读推广文化中心,图书馆全力打造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全民阅读氛围,利用现有文献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读推广领读员作用。

读者在IC信息共享空间进行VR体验    (图片来源: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积极探索新媒体阅读领域,组建新媒体与阅读推广部,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经典研读,借助微信公众号集成多个电子图书数据库,定期推荐经典图书。利用QQ等社交媒体开展基于经典书目的主题研讨会,将阅读推广嵌入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和专业图书,打造智能化、个性化与专业化的沉浸式交互阅读平台。此外,学校图书馆还建设了特色阅读空间,为师生读者打造集VR阅读体验、电子阅读、个人阅读研修、小组阅读研讨、休闲阅览和小型路演一体的IC信息共享空间。

在IC信息共享空间举行读书沙龙    (图片来源:图书馆)

图书馆不断优化阅读推广服务本领,跨越地域局限充分发挥书籍百达通功能。通过进一步优化图书馆馆藏资源,实施“师生共建共知共享计划”——“快速荐购”服务。通过微信平台、线下书展、学院学科专题选书活动、学院学生推荐书目征集活动等多种渠道搜集读者的阅读需求,使馆藏时刻与读者需求接轨。开通“我为师生办实事”面对面服务,建立各学院对口服务QQ群、在校园内设立服务点等形式广泛收集读者意见建议,针对读者在使用图书资料服务上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答疑,同时为读者提供精选书籍现场借阅服务。创设爱心送书服务,疫情期间为健康管理中心读者提供图书订单式配送服务,以丰富读者的健康管理生活。

读者在IC信息共享空间阅读   (图片来源:图书馆)

促进阅读推广多元化,全面推动“书香满西政”阅读推广工程。图书馆每年以“4·23世界读书日”为契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我校各单位开展“4·23”读书月全民阅读系列主题校园活动。推出书评、征文等一系列辐射相关听、说、读、写等多项学习技能,全面推动“书香满西政”阅读推广工程,在全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培养读者终身阅读的习惯。

路演区开展《法学中国》读书分享会   (图片来源:图书馆)

图书馆还坚持办好《法府书香》报,以报为媒促阅读。图书馆馆报《法府书香》创办于2006年6月,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增强阅读体验,于2020年借助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微信平台、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官网双渠道推出电子报。主要包含七大板块,其中,书评栏目“闻香识书”“法著品茗”“学术会讲”三大板块结合我校主设专业,以刊登读者对文学作品、法学经典专著的书评、学术性文稿研究为主。截止目前,《法府书香》已发行285期,其中电子报30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书香满西政”活动现场    ( 王梓州   摄)

《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可以伴随一生的口袋书和工具书

《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结合有关司法案例遴选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100个问题,采用“示例+法条+解读”一问一答的龙门阵方式帮助读者认识掌握法律规定,被称为可以伴随一生的口袋书和工具书。

WechatIMG5200.jpeg

《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    (图片来源:民商法学院)

这是一本别样的民法典释义书。《民法典》首先是一个厚重的法律文本,它是由7编+附则、84章1260个条文共10多万字组成的复杂规则体系,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再加之,民法典中的专业术语也很多,故读懂民法典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与其他释义书不同的是,该书不求面面俱到,也未曾条条提到,而是以百姓关不关心、生活中遇不遇得到作为标准,着眼于现实生活实际和媒体关注热点,提炼出对百姓生活有用的问题,然后通过案例与漫画的趣味形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向百姓阐释民法典的相关规定,着力于增强百姓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守法意识和用法意识。

这是一本可以伴随百姓一生的“口袋书”。该书旨在面向百姓、回应生活,做民法典纸面上的“推销员”,宣扬民法典的价值和品格,以接地气的方式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百姓生活中遇到的现实法律问题,在民法典中可以找到法条,在本书中则可以找到相似案例、法条解读。比如,胎儿可以接受赠与吗、父母能要回被 7岁小孩卖掉的手表吗、13岁小孩给主播“打赏”有效吗、没有子女的老人如何安度晚年、父母因疫情被隔离后小孩由谁照顾、子女借钱约定由父母偿还可以吗、父母可以为子女自创姓氏吗、配偶一方举债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吗、父债子一定要还吗、保姆受伤雇主应当赔偿吗、谁来给闯祸的“熊孩子”“擦屁股”呢等问题,在本书均可找到答案。本书可以伴随百姓一生,因此本书可以在基层文化建设、法治建设、党员活动、知识下乡、民生工程、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活动中发挥作用。

这是一本“读者友好型”的法律专业书。为了让法律专业书能够达到“读者友好型”的境界,该书的语言风格堪称简明通俗。编写团队以“读者意识”指导遣词造句,尽可能把专业性、规范性与公共性、可读性结合起来,尽量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尽量用短句不用长句,尽量通过举例说明简化专业释义,同时结合接地气的示例,将民法典的重点和热点法条解读给普通百姓。为此,编写团队专门邀请了一些非法律专业的人员来作“第一读者”,请他们从读者的视角为该书把关、提出修改要求,确保本书平易近人,避免本书“曲高和寡”。此外,为了增强趣味性,该书每一问都同步配套了插图,期待给民众展示民法典的另一种呈现形式。

这是一本问答式的政治素质教科书。在编写本书时,编写团队特别注重其教育性,以书普法,以图示法,以法育人。作为普法读物,该书旨在引导百姓既要懂得如何按照自由原则自己作主,同时也要明白自由的边界以及自由选择之后的责任和担当,既要懂得权利神圣受法律保护,同时也要明白权利也可能受到合法合理的限制,既要懂得如何为自己的权利而奋斗,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合法合理地解决纠纷。与此同时,该书还向读者积极宣传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公序良俗、绿色等民法基本价值观。

WechatIMG5201.jpeg

主编简介:

侯国跃,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典宣讲团骨干成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课题组成员,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届法律研修学者。